如果說:同一件事情所發生不同的結果,累積起來,會成為「經驗」。那麼事情可能發生的結果,看起來就成了「機率性」的問題。
這句話有點像繞口令,但卻是工作幾年中,所得到的深刻體會。
例:
還記得新人時期,經營顧客經營到一半,在我還沒發現出了問題(仍傻傻堅信著顧客曾對我說過的話)時,前輩就自己的經驗判斷,冷冷地跟我說:"品揚,你知道你被顧客放生了嗎?"。當時自己經驗還不是很夠,甚至認為前輩對顧客的想法怎麼那麼暗黑。但...那組顧客經營到最後,確實如前輩說得那樣。
在自己跟顧客接觸的經驗值越來越多時,也習慣了:
1.看屋時間到,買方遲到就算了,打電話還不接。
2.屋主說:"我雖跟你簽一般約,但只會交給你賣"。然後過沒幾天,就看到同業廣告上架了。
3.帶買方看完房子,當下彼此相談甚歡,也有提到下一次看屋物件,但回去後,從此人間蒸發(如果是忙碌,至少也回一下)。
4.屋主說:"我雖然簽給很多家,但這個價格,我只降給你,其他仲介都沒有的哦"。過沒很久的時間,同業用更低的價格賣掉了。
5.買方說:"我把你當自己的親弟弟看待,我只相信你,你直接告訴我這屋主最低多少會賣,如果價格可以,我們會很阿莎力,直接跟你買,也不再來來回回"。事後從其他同業那邊間接得知,這組買方到處跟仲介裝熟問底價,想私下跟屋主成交。
6.房子賣著賣著,有一天屋主說:"雖然委託期還沒到,但我們家族討論決議留著自己用,就暫停銷售吧、也麻煩你們把廣告都下架"。然後在幾個月後的實價登錄上,看到了該戶的成交資訊。
7.買方說只跟你看屋,於是你投注了很多心力在他身上,他要什麼物件你都想辦法弄給他。但最後他跑去跟同業買,還是買曾跟你看過的物件。
--
於是,當現在聽到同事murmur顧客時,我也會冷冷地道一句:"呵呵,如果他不那麼做,那他就不是屋主(買方)了啊!"。
「唯有習以為常,才不會再次受到傷害」。
這句話有股莫名的哀傷、暗指了對人性的絕望,卻也一語道破。
我相信,當事者在那個處境下,勢必有其考量與立場。但,很多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,就會累積成既定的主觀認知(就如同,消費者對於業者的一些行為,也有很多既定的murmur與印象)。
於是我思考著:"究竟何為異常?又何者為正常?"。當我們對周遭發生的鳥事都視為理所當然時,是否代表著社會體制中,關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,當涉及利益時,其實薄弱到任一微風輕拂,就會輕易倒下?
慘...越講越覺得自己有些厭世。但我只是講出很多人沒說出口的真相罷了。
相對於這些負面觀點,其實更由衷地期盼消費者與業者,彼此能將心比心地對待,而不是盡出各種敷衍與理由、一直上演諜對諜的戲碼。
雖然我知道很難……
但如要「得到」,勢必先從「願意相信」開始。
#屬乎業者的murmur
#當然好咖顧客還是有的所以更加珍惜
#我知道消費者對於業者的murmur可以寫出更長一篇
#房仲之路縮短看盡人生百態